<delect id="ddumh"></delect>
<acronym id="ddumh"></acronym>

<acronym id="ddumh"><strong id="ddumh"></strong></acronym>

  • <big id="ddumh"></big><big id="ddumh"><strike id="ddumh"><tt id="ddumh"></tt></strike></big>

    設為首頁 - 加入收藏 - 網站地圖 江門新聞網--江門論壇--江門日報
    當前位置:主頁 > 旅游 > 積淀千年文化 鶴舍古建筑群

    積淀千年文化 鶴舍古建筑群

    時間:2014-10-20 21:38 來源:未知 作者:admin 閱讀:

      聽說都昌縣蘇山鄉境內有個鶴舍村,群山懷抱、溪水環繞、山青水秀、環境優美,并保留著許多幢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的古屋。

      一到鶴舍村,只見冬日照耀著一幢幢青磚灰瓦、雕龍畫鳳的古屋,村內巷道縱橫交錯,村前池水明清如鏡,村外群山環抱連綿,成片的古屋在青山綠水的陪襯下,有一種歷史的滄桑感。

      

      鶴舍村又名學舍村,始建于東漢末年,成村于明代初期,發展于清代中葉,至今有1800多年歷史,是一個耕讀并重,農商并立的歷史古村。這里,既有古代農耕文化、儒家文化、商業文化、宗族文化、建筑文化,又有近代軍政文化,內涵豐富,是頗具價值的歷史文化村。

      

      聚集而居的袁氏以耕讀傳家,宣揚儒學、注重教化。成村伊始,就請先生辦起了私塾,清朝初期村里投資蓋了一棟四合院式的學舍,取名“浣香齋”。歷史上既出了文舉,也出了武官。特別是民國后期,全村在國民黨內任職的將、校級軍官就有十余名。族人始終以先祖袁安公“臥雪仁風”為做人處世之典范。數百年來,先民們深刻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,對于明末清初時期統一建造的徽式建筑,自古至今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:建新宅不拆老屋。以祖堂為核心,屋向統一朝西,村型成“丁”字排列的總體規劃,8000平方米的明清徽式建筑至今保存完好。

      古屋造型和結構整齊劃一,都是長方形的大八間和小八間。無論大八間和小八間,正柱上和樓柱上都裝有獅、虎、象、鳳凰及壽星等木刻花撐。樓上各房間裝有各式各樣的木刻花窗。廳堂四周裝有木壁,頂端裝有木頂,并刻有各種不同圖案,如八仙過海及四季名花等。木壁、窗欞及頂端用生漆漆成豬肝紅色。每幢古屋都不向外開窗,古屋大門上的門檐制作雕刻非常精致,飛禽走獸,形象生動,古屋群大門朝向與祖廳一致,統一向西。

      

      大、小八間屋中都有天井取光,每逢下雨,屋上四面的雨水,全部從天井下瀉,這叫四水歸堂,象征著財不外流。整幢古屋都不向外開窗,象征著財不外漏。古屋大門上的門檐是古屋門面,制作雕刻得非常精致,上有花鳥禽獸木雕圖案。鶴舍村的祖堂非常宏偉,保存完整。上堂祖宗排位,莊嚴肅目,中堂麻石鋪地,朱壁亮堂,下廳映山接秀,開門閃光。中堂與上堂中間有一大天井,兩壁畫有雙龍搶寶、八仙過海圖。雖然村內建筑密布,巷道狹窄曲折,但祖堂之前開門見遠山,場地極空曠。出祖堂大門有一長方形池塘,面積約600平方米。塘岸及四周空曠地均用花崗石鋪設,古人稱此塘為“溢香池”。池塘蓄水來自全村每棟屋雨從天井而下‘四水歸堂’后,再順著相互連通的暗溝“四水歸塘”,而后與溪水連通。

      

      鶴舍村的歷史、文化、建筑蘊含著了中華民族的勤勞、智慧,縮寫了耕讀傳家的文明史實。體現了勤勞能夠致富,發奮可以治政,修身善于為人。應該說,這對于后人是有一定的影響力。鶴舍村與目前我國挖掘的歷史古村比較,旅游資源豐富,特色明顯,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,既有古代農耕文化、儒家文化、商業文化、宗族文化、建筑文化,又有近代軍政文化。內涵豐富,可供展示的方面較多。

      來源:九江新聞網

    (責任編輯:admin)

    頂一下
    (0)
    0%
    踩一下
    (0)
    0%
   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